设为首页
当前位置: 政府网 > 政务公开 > 政务动态
岩丫口探秘(图文)
发布日期:2017-11-30 浏览次数:

记者 唐俊

  来凤县三胡乡梨园村有座回龙山,山间有个岩丫口。传说这里有太平天国石达开部战斗的战壕遗址。

  11月26日,冬日暖阳探出山头,记者相约朋友前往探秘。

5.jpg

梨园村

  路径

  梨园村距离县城约8公里,在讨火车红花岭的西边,全村居民沿回龙山东面斜坡而居。从县城出发,走老虎洞到猴栗堡(灵新路)到猴栗堡集镇,沿梨园村上通村公路约3公里到6组一拐弯处,就到了岩丫口山脚。

  大约往上爬1.5公里的林间小路,穿过一大片板栗林,进入荆棘遍布的山间丛林。阳光穿过郁郁葱葱的林间树叶,洒在林下小路和枯枝上,若隐若现的点点光斑映衬下的山林显得十分神秘、幽静。我们一行5人踩着枞树、松树落叶堆积的小路,兴奋地向上爬行,耳边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声。

  横着山腰走了约100米,幽静神秘的战壕即刻出现在眼前。

6.jpg

战壕

  遗址

  同行的梨园村书记李昌银介绍,这便是战壕遗址的一部分。石墙由数块小而硬的铁石(一种石灰岩)堆砌而成,掩映在林间的石墙向山脊走势方向延伸。

  再往前走大约100米,约70度斜坡上,从下至上而建的石阶依稀可见。顺着石阶向上爬约20多米,一座宽约1.5米,高2米的缺口出现在面前,李昌银介绍,这是战壕的寨门。半山腰上的寨门两边,外坎高约3米、内高约1米的战壕向两端延伸,隐约在密不透风的山林间,依稀可见当年完整的宏伟模样。

  越过战壕,再往上爬约70度的山坡,可达海拔约830多米顶峰,顶峰处有大约10平方米的平地,据说当年在这里建有岗哨。山脊东面是缓坡,西面是高约100多米的悬崖。整个战壕沿山脊走势而建。

7.jpg

石阶

8.jpg

寨堡石头

9.jpg

寨门

  站在顶峰,极目远眺,苏家堡、范家沟、苗寨沟等村寨院落尽收眼底。远处延绵起伏的山峰浸在乳白色的雾中,若隐若现,近处山间红叶镶嵌在大片的绿色中。碧绿的山塘、袅袅升起的炊烟、白墙黑瓦的民居、巨龙般的黔张常铁路、玉带似的农村水泥路……勾勒出一副美不胜收的画卷,令人心旷神怡。

10.jpg

丫口观景

   从顶峰往南约100米的山脊上,笔直耸立着数块一人多高的巨石,一个天然丫口夹在两座山峰之间,即使是静静躺在荆棘遍布的山脊上,也颇有一股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的气势。李昌银说,这里的丫口原来有十多米深,建有一座吊桥连接顶峰和第二个山峰,据说当年能驻扎上百人的队伍,岩丫口也就因此而得名。

11.jpg

顶峰

12.jpg

顶峰远眺

  传说

  今年72岁当地老人何守凡,家住岩丫口西面山脚范家沟。他向我们摆了岩丫口的龙门阵。何守凡听当地老人说,红花岭梨园沟岩丫口战壕寨堡就是当时县令所建,曾发生过多次战斗。当时县令将太平军描述成烧杀戮掠的强盗,因石达开的部队善用长矛,就被称为长矛军,受到蒙蔽的乡民四处躲避太平军(躲长矛)。石达开先头部队攻打来凤时,当时的县令退守在岩丫口,抵抗太平军,石达开部分两路从老虎洞、麂子峡攻打占领此地。后来石达开部离开后,下属部队以此为据点坚持斗争。

  何守凡小的时候和家人爬上过岩丫口,除了战壕遗址,他还看见过原来开元寺遗址。据说是唐朝李世民为了安抚当时的土司,在此处建设了开元寺庙。顺着约3公里的山脊而下,就是猴栗堡。猴栗堡在清朝时期建有土司城(老司城),是覃姓土司曾经生活的地方。如今在百度地图上可以查到老司城的名称。

13.jpg

丫口巨石

14.jpg

岩丫口

  县志

  据来凤县志(1990年版)记载,清咸丰六年(1856年),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分裂。咸丰七年,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十万余远征西南。咸丰十一年(1861年),太平军转战来凤。为了对抗太平军的进攻,知县王颂三强征大批“乡勇”,筑碉堡设卡防守关隘要塞。九月十三日晨,太平军连克黔江县坝河沿河各清军据点,在长干岭击败施南协副将惠春部。

  至此,太平军穿咸丰直插来凤,如入无人之境,沿途贫苦农民,踊跃投奔这支队伍。十五日,太平军进攻老鸦关,驻守老鸦关乡勇高连生等13人弃官投奔义军。偏午,太平军袭击胡家沟,经红花岭直逼县城。清军乡勇望风丧胆,倒戈逃遁,是日夜攻克县城。知县王颂三焚烧军需局,被太平军伏杀。太平军占据来凤县城后,开仓济贫,抚慰百姓,受到人民的拥戴。

  1862年初,石达开亲统十万大军取道龙山招头寨进入来凤,正月初五,陆续西进入川。后属李辅猷部在来凤、咸丰两县坚持斗争1863年。

 

   
返回顶部】【打印此页】【关闭窗口
更多>>公示公告
最新图片

鄂公网安备 42282702000015号